MySQL配置文件
MySQL配置文件
《高性能MySQL》第八章 优化服务器设置
建议:如果现在已经有mysql正在运行,不建议把配置文件大改一通,除非你知道你在干什么。安装新实例时可以按照上面的从新生成一份新配置文件。
本文是我读完《高性能MySQL》第三版第八章时整理的笔记,有些地方可能理解的与书中有差别,请读一遍还是有收获的。
觉得可以给点捐赠,当是我去颈椎科的医药费,读这个砖头一样厚的书真需要去一趟颈椎科。
一. 从基础配置开始
如果你使用Innodb引擎,最重要的两个配置项是innodb_buffer_pool_size和innodb_log_file_size,用来配置缓冲池和写日志大小的。
《高性能MySQL》作者维护的推荐在线配置工具Percona,在回答一些问题之后可以生成一个基础的配置文件。
类似下面的配置文件:
[mysql]
# CLIENT #
port = 3306
socket = /data/mysql/mysql.sock
[mysqld]
# GENERAL #
user = mysql
default_storage_engine = InnoDB
socket = /data/mysql/mysql.sock
pid_file = /data/mysql/mysql.pid
# MyISAM #
key_buffer_size = 32M
myisam_recover_options = FORCE,BACKUP
# SAFETY #
max_allowed_packet = 16M
max_connect_errors = 1000000
skip_name_resolve
sql_mode = STRICT_TRANS_TABLES,ERROR_FOR_DIVISION_BY_ZERO,NO_AUTO_CREATE_USER,NO_AUTO_VALUE_ON_ZERO,NO_ENGINE_SUBSTITUTION,NO_ZERO_DATE,NO_ZERO_IN_DATE,ONLY_FULL_GROUP_BY
sysdate_is_now = 1
innodb = FORCE
# DATA STORAGE #
datadir = /data/mysql/
# BINARY LOGGING #
log_bin = /data/mysql/mysql-bin
expire_logs_days = 14
sync_binlog = 1
# CACHES AND LIMITS #
tmp_table_size = 32M
max_heap_table-size = 32M
query_cache_type = 0
query_cache_size = 0
max_connections = 4096
thread_cache_size = 100
open_files_limit = 65535
table_definition_cache = 4096
table_open_cache = 8
# INNODB #
innodb_flush_method = O_DIRECT
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= 2
innodb_log_file_size = 1G
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= 1
innodb_file_per_table = 1
innodb_buffer_pool_size = 6G
# LOGGING #
log_error = /data/mysql/mysql-error.log
log_queries_not_using_indexes = 1
slow_query_log = 1
slow_query_log_file = /data/mysql/mysql-slow.log
二.参数介绍
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基础配置,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场景需求,下面介绍一些重要的配置选项,来进一步优化MySQL的配置,其中有很多配置只通过名字来理解的话并不是其本义,或者和本义差别比较大。
1.innodb_buffer_pool_size—缓冲池
如果只运行mysql的生产服务器,简单点计算就是总内存减去操作系统和mysql自身等使用的内存,或者流行的经验法则:服务器内存的75%~80%
2.innodb_log_file_size—一个日志文件大小
如果日志文件太小会在写满之后频繁刷新到磁盘,引起较高的IO,如果设置的过高,则在mysql崩溃时恢复时间较长。
默认值是5MB,高性能的工作应该设置在几百MB或上G大小。设置之后,修改时需要先关闭mysql,移动旧文件,重新配置参数,再启动mysql
3.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—日志文件个数
总的日志文件大小为个数*单个大小。默认值为2。通常不需要修改日志数量,只修改日志文件大小即可。
4.key_buffer_size—键缓存
操作系统并不会真的立刻分配内存,只在使用时才分配。默认是8M,可以设置为32M
5.table_cache_size—表缓存
当有线程打开表时,mysql会检查现在缓存的表和这个值进行对比,空间足够就打开表,放入缓存,如果不够,就清理最不常用的表
6.thread_cache_size—连接缓存
在连接被关闭时,如果这个缓存有空间,缓存这个连接备用,如果没有空间,消除这个连接。通过观测SHOW GLOBAL STATUS中的Threads_created的值一直在增长则应该增大这个值,但不宜过大,保持大量等待连接的空闲线程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用处。
7.query_cache_size—查询缓存
mysql在启动时会一次性分配并初始化这块内存。提示,有个坑:如果修改这个值,mysql会先立刻删除旧的查询缓存,再重新分配,并且在完成初始化之前服务器无法提供服务。如果旧的缓存比较大,清理会需要比较长时间,mysql不是一次性全部删除,而是逐个清理。别在高峰时修改这个值。
8.read_buffer_size
mysql只会在查询需要使用时才会为缓存分配内存,并且一次性分配该参数的大小的全部内存。默认是128k
9.read_rnd_buffer_size
mysql只会在查询需要使用时才会为缓存分配内存,并且只会分配合适大小的内存而不是全部指定的大小。感觉设置这个值更靠谱一点。
10.sort_buffer_size
只有在查询需要排序时才会为这个缓存分配内存,并且会立刻分配指定大小的全部内存,不管排序是否需要这么大的内存。sort_buffer_size默认是256k。建议不要设置过大,容易造成内存浪费。如果需要大内存进行排序时,可以在排序语句开始之前设置这个值,排序之后再修改回默认值。
11.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—控制日志缓冲刷新的频繁程度的
0:把日志缓冲写到日志文件,并且每秒刷新一次,但是事务提交时不做任何事
1:默认值。把日志缓冲写到日志文件,并且每次事务提交都刷新到持久化存储。该设置保证不丢失任何已提交的事务,最安全。
2:每次提交把日志缓冲写到日志文件,但是不刷新,innodb每秒做一次刷新。
2是0和1的折中,比较合适,但如果mysql挂掉可能会丢失1秒钟数据,但1对性能有一定的影响,看业务需求在1和2选择。
12.innodb_flush_method—配置innodb如何和文件系统交互,影响读和写。
fdatasync:非windows的默认值。缺点:操作系统会有自己的缓存缓冲一些数据,这种双重缓冲是浪费的,innodb管理的自己的缓冲会更高效
0_DIRECT:会通知操作系统不要缓存数据,也不要预读。完全关闭了操作系统缓存。
windows上的一些值不再介绍。
作者给的建议是:如果使用是类UNIX操作系统并且RAID控制器带有电池保护的写缓存,建议使用0_DIRECT。如果不是,选择默认值或者0_DIRECT
13.innodb表空间
innodb_data_home_dir = /data/mysql/
innodb_data_file_path = ibdata1:2G:autoextend:max:4G
获取高性能使用raid控制器,设置自增长后,设置max最大值。
管理一个单独的表空间可能有点麻烦,尤其是自动扩展的,希望回收空间时,需先导出数据,关闭mysql,删除所有文件,修改配置,重启,导入数据,如果表空间损坏,innodb会拒绝启动。设置之后修改起来比较麻烦。
建议:启用innodb_file_per_table并给共享表空间设置大小范围。
14.innodb_doublewirter—双写缓冲
innodb用双写缓冲来避免页没有写完整所导致的数据损坏。
在备库或者从库上可以关闭,在使用ZFS文件系统时也可以关闭。
15.sync_binlog—刷新二进制日志到磁盘的方法
0:默认值。mysql并不刷新,由操作系统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刷新,默认值就好。
1:mysql来刷新日志,可以获得安全保证,但对性能有影响。
MySQL并发配置
16.innodb_thread_concurrency—限制一次性可以有多少线程进入内核
理论值=cpu数量 磁盘数量 2 ,实践中使用更小的值会更好一点
0表示不限制
剩下的一些配置
17.tmp_table_size和max_heap_table_size—控制使用Memory引擎的内存临时表能使用多大的内存。
可以简单的把两个值设置的相同,作者选择了32M,这可能不够,但谨防这个变量太大,临时表最好呆在内存中,如果太大还是使用磁盘表比较好,否则可能会让服务器内存溢出。
SHOW GLOBAL STATUS中的Create_tmp_disk_tables和Create_tmp_tables来看创建的磁盘临时表和内存临时表
18.max_connections—最大连接数
默认值是100,完全不够使用,SHOW GLOBAL STATUS中的Max_used_connections来查看最高连接数,可以设置的比这个值更高一些。
19.table_cache_size—表缓存
SHOW GLOBAL STATUS中Opened_tables一直在增大,需要增大该参数,可以设置的较大,避免重新打开和重新解析表的定义。
安全和稳定的设置
1.expire_logs_days—二进制日志过期天数
打开二进制日志时应该打开这个选项
2.max_allowed_packet—最大收发包的大小
3.max_connect_errors—默认值太小,可以设置的足够大来有效禁用主机黑名单
4.skip_name_resolve—关闭DNS,禁用通过主机名来登陆
5.sql_mode—可以改变服务器的行为
6.sysdata_is_now—确保SYSDATE()函数有确定的行为
高级innodb设置
1.innodb
看似平淡实际非常重要。如果把这个值设置为FORCE,只有在innodb启动时,服务器才会启动,使用innodb作为默认引擎时有用。
2.innodb_autoinc_lock_mode—控制innodb如何生成自增长主键的
3.innodb_buffer_pool_instances—把缓冲池切分为多段
4.innodb_io_capacity
默认值很糟糕。需要设置的较高innodb才能稳定的刷新脏页。原因作者说解释起来很麻烦就没有解释
5.innodb_read_io_threads和innodb_write_io_threads
控制有多少后台线程可以被IO操作使用。默认是4个读线程和4个写线程。默认情况下够用了,如果有很多磁盘并且工作负载并发很大时,可以增大
6.innodb_strict_mode—在某些条件,例如CREATE TABLE时,把警告改成抛错
7.innodb_old_blocks_time
这个变量设置一个页面从LRU链表“年轻”部分转移到“年老”部分之前必须经过的毫秒数。默认值为0,可以设置为1000毫秒非常有效